摘要: 0.5分,深褐; 1分,桔黃; 2.5分,玫紫; 4分,藍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 北平版票齒孔為14度,香港版雖亦有14度票,但極少見,一般均屬12.5度之中齒票。
有水?。?/p>
0.5分,深褐;
1分,桔黃;
2分,藍;
2.5分,玫紫;
3分,棕;
4分,藍灰;
5分,桔紅;
8分,桔黃;
10分,暗紫;
13分,綠;
15分,棕紫;
17分,橄綠;
20分,淡藍;
21分,灰褐;
25分,紅紫;
28分,橄綠;
30分,棕紫,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
40分,桔黃;
50分,綠。
無水?。?/p>
0.5分,深褐;
1分,桔黃,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政”字不連;
2分,藍,出現(xiàn)三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直雙連橫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2.5分,玫紫;
3分,棕;
4分,藍灰;
5分,桔紅;
8分,桔黃;
10分,暗紫;
13分,綠;
15分,棕紫;
17分,橄綠;
20分,淡藍,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直雙連橫縫漏齒;
21分,灰褐;
25分,紅紫;
28分,橄綠;
30分,棕紫;
40分,桔黃;
50分,綠。
1940.6(民國二十九年六月),雕刻版,P12-14,19.5*22mm,200(20*10),[P]香港商務印刷館
先烈像郵票原在北平財政部印刷局印制,七七事變發(fā)生,北平淪陷后,即無法續(xù)印,于是將前印先烈像郵票原模,交由香港商務印書館翻版添印。北平印者有12種面值,香港添印時,因業(yè)務之需要,加印2分、4分、5分、1角5分、2角1分、2角5分、2角8分7種,全套共19枚:
半分、2分半、4分 鄧鏗烈士
1分、2角5分、5角 陳英士烈士
2分、1角、1角7分、2角8分 宋教仁烈士
3分、5分、1角5分、3角 廖仲愷烈士
8分、1角3分、2角1分 朱執(zhí)信烈士
2角、4角 黃 興烈士
香港商務印書館同樣是雕刻凹版印制,其圖案、刷色大致與北平版相同,惟港版除一部份1分(初期所印)及2角1分票外,其票面「中華民國郵政」的「政」字第3筆與反文一撇相連,北平版則沒有相連。
北平版票齒孔為14度,香港版雖亦有14度票,但極少見,一般均屬12.5度之中齒票。
有水印票印于篆文郵字水印紙上,其圖案、刷色、齒度版式等均與無水印票同。
1949.5P12.5~14,[Pr]廣州南京印務局?! V東郵政管理局奉令將印花稅票一批,交由廣州南京印務局,以特制鋅版加印改作單位郵票,計國內信函費3種,國內掛號費,國內快遞費及航空費各1種,國內航空費單位票另列于航空類。加蓋顏色黑、紅或深棕色。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
1947,中華郵政發(fā)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1948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圖案與“大東二版”基本相同,但區(qū)分較容易:“大東三版”面值都在萬元以上,且為單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東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東三版”無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東書局水印。也稱“梅花二版”。
民國26年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fā)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fā)行,8分及1角2種續(xù)于民國27年7月間發(fā)行。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yè)印刷公司加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