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qū)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分,藍,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分,桔黃,復蓋。
發(fā)行日期:1945.9.17(民國34年)起
普37.1及普37.5-普37.6 民國34年9月17日
普37.7 民國34年9月18日
普37.2-普37.4 民國34年9月25日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5),100(10*10),200(20*1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民國34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qū)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自9月12日起暫以偽政權所加蓋之中儲券「暫售」郵票,按200對1的比率折售國幣;同時將「暫售」郵票,交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5號方體鉛字澆制凸版,加蓋綠色國幣面值,按200對1的比率改為國幣郵票,自9月17日起陸續(xù)發(fā)售。
2分,藍,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雙連中一枚原票“政”字不連、橫雙連中縫漏齒。
3分,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寬距(加蓋字4.5mm)。
1分,桔黃,復蓋。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qū),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shù)郵票售用,規(guī)定在使用銀圓地區(qū)按照基數(shù)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qū),則按當?shù)卣酆下收凼劢饒A券。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shù)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shù)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shù)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分,桔黃,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0.5分,灰棕,出現(xiàn)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惗匕娣?、農獲、牌坊郵票是1913年中華郵政發(fā)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郵票,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刷。雖有3種圖案,通常簡稱全套為“帆船票”。
民國26年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fā)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fā)行,8分及1角2種續(xù)于民國27年7月間發(fā)行。
1940年9月20日起,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5分調整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庫存5分票就地加蓋,改為3分郵票,以備搭配5分郵票售用。并定出加蓋格式,規(guī)定「暫作」2字蓋于票面右側,「3分」2字蓋于左側,阿拉伯數(shù)字「3」在下端。
普54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qū),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普50 上海大東一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1元(桔)、10元(綠)、20元(紫棕)、50元(墨綠)、100元(桔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800元(玫紅)、1000元(藍)。上海大東書局承印。
普29 百城一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2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初期來不及打孔即發(fā)售應用,后又有點線齒及12.5-13度齒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D12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無齒*點線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