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4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圖案與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相同,唯母模暗記不同,刷色也不同。紙質有宣紙,道林紙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1944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全套共15枚。圖案與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相同,唯母模暗記不同,刷色也不同。面值3角(棕)、1元(綠)、2元(紫棕)、2元(藍)、2元(綠)、2元(紫棕無齒)、3元(黃)、4元(紫棕)、5元(紅)、6元(藍)、10元(棕)、20元(藍綠)、50元(綠)、70元(紫)、100元(淺棕)。齒孔度數(shù)為12。紙質有宣紙,道林紙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發(fā)行日期:1944(民國33年)
齒孔度數(shù):12.5
印刷版別:凸版
圖幅:18.5x22
全張枚數(shù)200(20x10)
紙質:宣紙、道林紙
印刷: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中央信托局原模)
戰(zhàn)時交通不便,東南各區(qū)所需郵票由重慶總局供應,往往緩不濟急。為解決遠道配發(fā)郵票困難,經(jīng)將中央信托局承印郵票的原模交由福建百城印務局,用凸版翻印,專備東南各區(qū)郵局售用。由于兩處印制郵票均用同一原版,原不易區(qū)別,但百城2版票圖上端襯托國徽之左邊勾花內(nèi)多1英文字母「C」(3圓票不顯著),中信版則無;又齒孔、刷色、紙質亦有不同。
百城2版票用紙也復雜,有宣紙、中道林、西道林之分,西道林紙中又有條紋、網(wǎng)紋及光道林之別。齒度也極不規(guī)則,有10.5、12度的,有縱橫度數(shù)不同的,大部份均為12.5度。3角、2元藍綠、5元三種郵票宣紙及道林紙均有;1元、2元藍、3元為道林紙;2元紫棕(普34.3)、2元紫棕(無齒、普34.6)、4元、6元至100元均為宣紙。
面值3角(棕)(9或12大方連含“象”全部水印圖)、1元(橄綠)(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2元(紫棕)(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2元(藍)、2元(藍綠)(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9或12大方連含“象”全部水印圖、橫雙連中縫漏齒)、2元(紫棕無齒)、3元(黃)、4元(紫棕)(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5元(紅)、6元(灰紫)(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10元(紅棕)(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20元(藍綠)(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50元(灰綠)、70元(棕紫)(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100元(淺棕)(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
1949年9月,中華郵政發(fā)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圖案和刷色等與“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相同。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xù)發(fā)行。齒孔度數(shù)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銀圓雖未明另為通貨本位,實已取代了“金圓券”。1949年中華郵政只得發(fā)行無面值“單位郵票”以供急需,各類郵件的資費,均用銀圓為基數(shù),發(fā)售郵局按照當日銀圓牌價折合“金圓券”售用。
1分,紅色加蓋。 1分,紅色加蓋,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駠?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nèi)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
1945.10.9,5號宋體字加蓋,[Pr]河南開封建華印刷廠。自民國34年10月9日開始發(fā)行,俟新郵票發(fā)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0分,紫棕,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圓”字倒蓋、橫騎縫蓋;
普53 上海大東二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普57 印花稅票加蓋改作基數(shù)郵票
1分、4分、1角、2角為5號篆字由上海正中書局加蓋綠、黑或藍色。)4分、1角、1圓為6號美術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蓋藍、紅棕或黑色。5角兩種為6號宋字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