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至同年12月1日,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qū),沒有再加蓋。數字的字體較小,位置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1941年(民國30年)11月1日國內郵資調整,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8分改為1角5分,當時1角5分票庫存不多,于是將存量較多之8分郵票提出一部分照以前加蓋「暫作3分」例:就地加蓋「暫作7分」字樣,備搭配8分郵票售用。但至同年12月1日,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qū),沒有再加蓋。數字的字體較小,位置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一)東川加蓋
發(fā)行日期:1941.11(民國30年)
中華改版、“7”字較瘦,低于“作”、“分”。
加蓋全張枚數:200(20x10)
4號楷體鉛字加蓋黑色,阿拉伯數字筆劃較細,地位偏下。
(二)江西加蓋
發(fā)行日期:1941.11(民國30年)
大東實鈕版
加蓋全張枚數:100(10x10);200(20x10)
4號宋體鉛字加蓋黑色,阿拉伯數字字體較小,地位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加蓋:各區(qū)郵政管理局
(三)福建加蓋
發(fā)行日期:1941.11(民國30年)
1、中華原版;2、大東實鈕版
加蓋全張枚數:200(2x10x10)
5號宋體鉛字加蓋黑色,數字「7」字之地位偏下,字體較小。
加蓋:各區(qū)郵政管理局
(四)浙江加蓋
發(fā)行日期:1941.11(民國30年)
1、大東實鈕版;2、大東空鈕版
加蓋全張枚數:100(4x5x5)
4號楷體鉛字加蓋黑字,數字「7」粗大,地位較高,與「作」「分」2字相齊。
加蓋:各區(qū)郵政管理局
為供應“金圓”面值郵票應急,中華郵政就將印花稅票加蓋郵政標記暫代郵票使用。印花稅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兩種。平版承印廠有大東、大業(yè)、中央、振明四廠;凹版有大東、大業(yè)等不同版別,細微處各有特征可分。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
1分、4分、1角、2角為5號篆字由上海正中書局加蓋綠、黑或藍色。)4分、1角、1圓為6號美術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蓋藍、紅棕或黑色。5角兩種為6號宋字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紅色。
1分,紅色加蓋?! ?分,紅色加蓋,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駠?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
1944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圖案與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相同,唯母模暗記不同,刷色也不同。紙質有宣紙,道林紙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普12 倫敦二版孫中山像郵票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fā)售時間上區(qū)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普18 香港中華二版改版孫中山像郵票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